当前位置:首页 > 祠堂博览 >

寻 根

作者:陆民杰

老父亲已经86岁了,长期以来他有一个夙愿,就是希望找到我家的“根”。他多次说,陆家是有家谱的,小时候看到过,伯父叫“梦仁”,自己叫“梦义”,属于陆氏世谱“让里支”79代。不知哪年哪月,谁从爷爷手里把家谱借走,多年未归还。后来爷爷仙逝,家谱也就杳无音信了。从此我家的“根”就不见了。如何能找到“根”?父亲告诉我,小的时候爷爷曾经带他去过无锡惠山的“陆宣公祠”。说不定到祠堂问问也许能发现一些线索。于是我和大哥、妹妹曾经二次用轮椅推着他去了无锡惠山,一个曾叫做直街,现恢复为原名“绣嶂街”的地方。第一次,原祠堂改作派出所办公用地,还未归还;第二次,祠堂正在修葺。

壬辰年正月初四,我们第三次去了惠山绣嶂街。这一回,我看到了老父亲所说的“陆宣公祠”。那天去祠堂的人很多是陆姓,不少人为在祠堂找到自己的“根”而欢呼雀跃。“陆宣公祠”位于无锡惠山绣嶂街15号,是陆贽在锡后裔祭祀祖宗的祠堂。陆贽(754—805),嘉兴人,字敬舆,唐代大历进士,官至中书待郎同平章事(宰相)。逝世后被赐谥号“宣”,后人尊称“陆宣公”, 故祠堂名额为“陆宣公祠”。祠始建于宋代建中靖国元年(l101),清康熙、嘉庆年间曾两次重建。1946年夏,陆氏后裔“鸿山支”第76世孙陆雨生、吴塘支陆小槎等捐款重修,翌年竣工。国民党汤恩伯将军赠“学为帝师”匾额。春祭那天,陆氏合族子孙千余人云集惠麓,盛况空前。

2006年5月,无锡惠山“陆宣公祠”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国发【2006】19号)。2009年,无锡市人民政府惠山古镇办公室着手修复,祠堂门改建为中式石库门,裔孙、书法家陆修伯书祠名额,裔孙宪正、象骅、胜全、发根、瑞林、及晋川等人完成文化设计,并于2011年9月30日开馆试展。祠堂建筑现为四开三进,总深度25.07米,门间后为戏楼,下临水池,池上架有通享堂的石桥。享堂为硬山顶建筑,高8.68米。阔三间9.10米,进深八架6.6米。

真是有缘。陆氏“芙蓉山支”76代孙,祠堂文化主要设计者,原哈军工高材生陆宪正老师正在当祠堂义务解说员。上朔2300年前,齐宣王感无盐君(锺离春)德才,纳其为正后,生少子田通,田通受封于齐国平原陆乡(今山东平原县一带),改姓为陆(陆氏始祖陆通,即元候公);约2200年前,汉朝六世孙陆烈任吴县令(吴县即吴郡、今苏州);1200多年前,唐朝四十世孙陆贽,拜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(宰相),相德宗皇帝于京城长安,后贬于忠州,贫病交加中还编著医书50卷,享年52岁。其后代在浙江、苏州、无锡、常州等地生息繁衍。三国时的陆逊,西晋文学家陆机、陆云,唐文学家、诗人、农学家陆龟蒙,宋诗人陆游、南宋英烈陆秀夫、元画家陆坚(黄公望),包括共和国副总理陆定一等,都属齐宣王少子陆通一脉。在新装修的祠堂里,匾额、楹联、石刻等目不暇接。内容有清高宗乾隆御赐祠堂 “内相经纶”、“世代忠良”的匾额,有清高宗乾隆《宣公论》文、宋苏东坡《进呈奏议箚子》文、“无盐君见齐宣王”图文,及陆游书写的宣公“吾上不负天子,下不负吾所学,不恤其他”语录等石刻。今日的宣公祠,无论是建筑布局、面积规模,还是文化内涵,堪称祠堂历史之最。陆氏先祖的高风亮节,让作为裔孙的我在心灵上感到震撼。

感叹之余也留下了遗憾。那天在祠堂的石碑上,没有找到我们“让里支”,父亲很是扫兴。我只是安慰他,只要下功夫,以后会找到的。退一万步讲,即使最终还找不到,上溯到五千年前我们都是炎黄子孙。而宪正老师一再表示,要帮助我们找到家谱,搞清我家祖上的来龙去脉,并且记下了我的名字和电话。

好事多磨。2012年11月6日,远在大连的我接到了宪正老师给我邮寄来的《陆氏世谱芙蓉山支》。家谱装潢金光灿灿、阳刚大气,里面内容详实、结构严密,引经据典、考证严谨,图文并茂,是一部高品质的家谱。用精湛完美来评价一点也不为过,我则把它看成是无价之宝。在新谱“卷首/忠良篇”,看到了1948年陆氏共有265支,其中含“让里支”,只是那次包括“让里支”在内的140支没有续谱。同时记载1921年修谱的96支中有“让里支”。还问了我爷爷、伯父、父亲的名字,答应帮我去寻找。他去了无锡市图书馆,找到了1921年版《陆氏世谱》,其目录中就有“36卷让里支”,不过在一厚叠谱牒中唯缺36卷。过了一些日子,他终于在无锡“陆家里”(城区道长巷66-1号)寻觅到了1921年《陆氏世谱》的36卷,果真找到了我爷爷、伯父和两个姑姑的名字。随后他给我发了短信:“陆氏世谱1921年第36卷49页:78世汉章原名根全、字良甫,光绪已丑正月二十五生,配邹氏戊子二月二十七,生子一梦仁,女二蓉仙、金仙,79世梦仁。”又过了几天,宪正老师把拍摄的1921年“让里支”谱的102张照片,在网上发了过来。看着这些照片,使我真正弄清楚了我家先祖宗系,与“陆氏大统谱”联上了宗。看看家谱,想想宪正老师的执着,让我感动不已。

根据陆宪正老师考证:“追溯陆一世的先祖,可直至黄帝。陆通原姓田,为田十四世,先祖陈一世完于公元前672年由陈姓改田姓。田一世即陈十一世,是帝舜后裔“妫满”,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克纣后,列为诸侯,封于陈,子孙以陈为姓。陈一世为黄帝祖(轩辕氏)四十二世孙,故陆通为黄帝六十五世孙。从元侯公(陆一世)始,至今陆氏已繁衍至第86代。故此,自原祖黄帝算起,即元候公之前、之后,共传承150代,历时4660年。”因此,我们常说“天下是一家”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是非常有道理的。懂得了这些,我们就应该践行“老吾老及人之老、幼吾幼及人之幼”的理念。人世间多一些宽容、关爱和奉献,少一些争斗、冷漠和自私,毕竟我们皆是炎黄子孙、都是一家人嘛。

接到宪正老师的短信和照片,我立即给老父亲打了电话,告知上述消息,他连连称道是对的,听得出老爷子真是喜出望外。这我才知道,原来1921年修谱时,伯父、父亲,还有一个小姑姑还没有出生,但那时爷爷是坚决要有儿子的,对于没有出生的儿子名字,前面均写上“梦”,因此我伯父,就叫“梦仁”,并且写进了家谱,由于我伯父那时压根儿没出生呢,哪来的出生年月呀,因此只记载一个大名,这就是修谱人的智慧了。至于我父亲说自己在家谱上看到有“梦义”的名字,可能是在我父亲出生以后我爷爷自己添加上去的,这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(这也是续谱)。就这样,我老父亲终于解开了一个几十年挥之不去的心结。全家上下都为找到了“根”而高兴,几乎断了的宗脉联上了,从这个意义上说,其实我们已经续上谱啦!

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必须下工夫。”仔细想一想,这个圆满的结果多么来之不易,它凝聚着陆宪正老师的一片心血。让我代表全家深情地道一声:谢谢您,尊敬的长辈、公益社会的热心人——宪正老师。有诗为证:

魂牵梦绕寻祖根,宣公祠堂通社稷;

陆氏世谱传宗脉,炎黄子孙本一家。

作者简介:陆民杰,系陆氏“让里支”80代裔孙,1952年1月出生,无锡后宅人,现居大连,1969年2月入伍,历任战士、班长、排长、连长、营长、教官、处长、军分区副司令员,大校军衔;2002年1月退役后加入万达集团任高管;2012年3月退休。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,三等功四次;在地方荣获大连市西岗区劳动模范称号。著作有《幸福十年 感恩集》。

附图:《陆氏世谱让里支》1922年版